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在天 唐山
发新帖

收听

听众

主题
发表于 2012-6-6 10:02:23 | 查看: 672| 回复: 0
迄今为止,关于张灵甫之死,仍在继续流传的,主要有三种版本:**方面主流的“击毙说”;国民党方面主流的“自杀说”;以及**方面非主流的“杀俘说”。
6 f, [% Q0 z; J4 E+ o, o2 o5 r/ t  @% J( V( [
击毙说:张灵甫被击毙在其指挥所山洞里
% ]$ e( H4 H* C% K/ I9 o这是中共方面在战役结束后公开宣传的最初版本。最权威的出处,莫过于1947年5月30日,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陈士)榘联名致电中共**的电报。电报原文如下:
3 V$ g& I6 f- S" D3 t$ X7 n
* T  C7 Z1 _* \) V军委,刘邓:
- `0 E8 ~8 s$ q& B! ?! c/ F" X7 D
(一)据最后检查证实,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五十八旅旅长卢醒,确于十六号下午二时解决战斗时,被我六纵特团副团长何风山当场所击毙。当特团何副团长走近张灵甫等藏身之石洞,据师部副官出面介绍为张灵甫等人,现尚在俘官处可证。
1 `8 b* L6 ]- v/ b( c# A
+ `" ~0 Z, u# M7 L(二)另查出五十一旅旅长陈传钧、副旅长皮宣猷、五十七旅旅长陈嘘云、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五十八旅副旅长贺翔章、师新闻处副处长赵建功,均被俘,现在野战俘官处生活。8 s( v% R' p+ j4 R- n; P

; _- V7 a. {+ j1 D) h1 d  J陈粟谭榘 三十日(转引自《粟裕文选(1945.10-1949.9)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 K! y" L" M: c0 u( R
6 ?; A; w6 q# J% H* F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尤其是国军王牌整编第74师的覆亡,对鼓舞中共军队的士气,有着非同寻常的效果。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张灵甫“被击毙”一说迅速出现在中共的各种宣传材料当中。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大陆出版的大多数军史著作,均采信了上述“被击毙说”;包括电影《孟良崮战役》、《红日》等文艺作品在内,也都一致说张灵甫被击毙在了其指挥所的山洞内;孟良崮山壁上,至今尚刻有“击毙张灵甫之地”七个大字。此说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可见一斑。1 t  B6 V, e& Q# Q- \7 ~! r

# b( O: A$ R3 ~2 ~( J7 `自杀说:张灵甫在山洞内与**高级军官集体“从容自戕”
6 Y5 B7 m' i5 i/ y: `! h这是国民党方面在战役结束后公开宣传的最初版本。张灵甫及其74师被歼灭后,蒋介石收到了张灵甫的遗书,其中写道:
; }. [2 l- u; C
# g  b# U0 m9 {+ T' v7 I' z“今战况恶化,饮水断绝,粮弹俱尽,全师孤悬,四面受敌。我与众将战到最后,为上报**与领袖,下达士兵与部属,决心以一弹饮绝成仁,报效校长多年之教诲。”& M$ `1 \4 {- [- g$ d+ F+ y1 M

9 ^5 [$ q% Q5 X5 P; J1947年5月29日,蒋介石发布《为追念张灵甫师长剿匪成仁通告国军官兵》一文,向国民党全体官兵通报表彰了张灵甫的“杀身成仁”。该文说道:
7 u2 X8 Z! N0 K+ L0 ?; @9 j* F! l; j6 _5 }
“确能至死不屈,舍身取义,如我陆军整编第74师全体官兵,在最近鲁南一役之壮烈殉职者,实为国军截击奸党以来最悲壮之史诗,亦为我革命军人莫大之光荣。查该师此次乘胜深入敌巢,当进至坦埠附近地区,遭遇敌四个纵队以上之兵力,血战凡四昼夜,前仆后继,裹伤浴血,愈战愈坚,寻以众寡势殊,奉令退守孟良崮之高地,该地石崖层叠,目标暴露,形成弹巢,数日之间,死亡相继,饮水断绝,粮弹俱尽,全师孤悬,四面受敌,而该师官兵明知无法达成任务,仍以彻底遵奉命令为职志,一心一德,再接再厉,死守阵地,誓共存亡,卒致当时阵亡者,有副旅长明灿等官兵一万余人,最后不屈相率自裁者,有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旅长卢醒、团长周少宾高级将领凡二十余人。呜呼!凄惨壮烈,可谓史无前例,能不悲哀痛愤,为我忠勇将士复仇雪恨,继承其遗志大业乎!似此临难不苟之正气,见危授命之精神,允足发扬我革命军人之崇高武德,而无愧为我总理三民主义之真实信徒。”
. a  s5 k0 {' N2 m
% A+ s' D7 ]) w; n' a7 ~杀俘说:张灵甫被俘后才被某士兵违反纪律枪杀
$ A/ q# S7 _' Q$ T5 R) f5 O9 Q2 O所谓的杀俘说,指的是张灵甫先被中共军队俘虏,稍后又被负责押解的某解放军士兵泄愤枪杀。这一说法虽然与中共的主流宣传说法相抵触,但仍有一定的市场。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百年潮》杂志2007年第七期刊登的一篇署名冷玉键的题为《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亡命之谜》的考证文章,作者自称“采访了现任中共临沂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原全程参与张灵甫死亡调查及遗骨考证的崔维志等同志,并对相关资料进行考订”。其考证结论是:7 _; e$ B, j# [% q, c1 {5 ]

# ?) C& G. Y5 l7 _, C8 ~) A/ P“张灵甫亡命之谜应该是一目了然,即‘战败被俘———枪击重伤———抢救未果身亡’的基本脉络,而并非国民党所说的集体自杀或自杀,也并非在其指挥所的山洞内或其洞外的当场击毙,更非被我军某战士为获取金表而击毙。”
) [- r1 e7 `" C( n2 M7 U2 u% {  ~) v9 M, i/ A( Q
所谓“战败被俘”,作者的史料依据全部都是中共参加孟良崮战役的军队干部的回忆。最有分量的是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的王必成撰写的回忆文章《飞兵激战孟良崮》,该文说:“我三连干部战士怒火满腔,奋不顾身,用抵近射击和白刃战消灭了敌人,击毙了敌卫队长,活捉了张灵甫,控制了洞口(编辑注:王必成此处的描述显然有误,张灵甫行动不便,怎么可能身先士卒冲出洞口迎敌呢)。后续部队赶到后,立即集中火力向洞内猛烈射击,子弹像雨点一样向洞内倾泻,手榴弹如冰雹似的砸向洞中,洞内鬼哭狼嚎。战士们一拥冲进了敌指挥所内,只见洞内尸体狼藉,血污满地。”此外,作者还举了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科长的金子谷的说法佐证:“战役接近尾声时,我六纵穿插部队一个排,冲进张灵甫躲藏的山洞,张灵甫举手投降。”——尽管王必成和金子谷的说法有一个明显的大冲突:前者说张灵甫在山洞外被俘;后者说张灵甫在山洞内被俘。但作者认为这个冲突无关紧要。( x; y, V2 C. g* R
8 B' L! f2 u! N6 j( K2 a
所谓“枪击重伤”,使用的同样是王必成与金子谷的回忆资料。王必成回忆道:“胜利了,我们的老冤家、死对头,终于被彻底歼灭了。但在庆贺大捷之余,也有点遗憾,那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死心塌地效忠蒋介石的‘御林军’师长张灵甫,在被我纵特务团活捉之后,又被一名对他怀有刻骨仇恨的干部给打死了!”金子谷则回忆:“张灵甫在洞内举手投降后,冲进洞内的六纵那个穿插排的排长恨敌心切,端起冲锋枪将其击毙了。”2 O: l. a- a0 ]7 z5 c! ?

/ f, j; d* |: G' C所谓“抢救未果身亡”,其依据则是所谓的“田野调查”,也就是半个多世纪后的战地回访。文章说道:
# B& u- u  t! C% e/ A/ u9 Y4 _8 u! Y
% J7 M. t  ~/ |/ y( j“调查还得知:孟良崮大战刚刚结束尚未打扫完战场,国民党增援的重兵就围攻上来,我军为争取主动,实施了迅速撤离战术,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特务团官兵抬着张灵甫随之向北转移,次日(17日)抵达孟良崮以北约15公里的原沂水县野竹旺村。调查人员在野竹旺村的自然村董家庄实地取证时,老村民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情况:张灵甫受枪击后并未当即死亡,我军将其抬至董家庄时尚有气息。据说张灵甫当时仅被打成重伤,战士受令急忙送其至位于董家庄以北之北大山的六纵野战医院进行抢救,不料行至董家庄村的汶河边时咽了气,因而就地埋葬在那里。这一个信息,曾任山东省沂南县史志办主任的张建国前往调查时也获得证实。”
, N6 a- G# I6 T8 z+ t$ X% w)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家庄社区门户-石家庄OK网 ( 冀ICP备04007985号 )

GMT+8, 2025-5-2 03:17 , Processed in 0.0395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