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在天 唐山
发新帖
王佳      

收听

听众

主题
发表于 2010-7-10 23:52:31 | 查看: 422| 回复: 0
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和安全生产工作。其中一条新规引起舆论普遍关注:企业领导要轮流现场带班,煤矿和非煤矿山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升井。(8日《广州日报》) 3 T3 G% s/ G' t# A' x
+ ~* `( M( j0 u& s
7 S* |) z2 z5 b+ J, [* c  N; r
如何才能有效治理矿难,一直是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艰巨任务。这次“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升井”新规的出台,更多是释放出严管的信号而已。
$ a7 d* n9 Z: Q1 E8 W. L
4 q; H  K$ N- ~* j事实上,早在多年前就有人提出类似主张,并视之为避免矿难频发的有力举措;此后,凡有大型矿难发生,此类声音几乎总能听到。所以,国务院这次的举措,应该算是对民声民意的从善如流;而公众之所以如此待见这条新规,显然与其来自民间呼吁的诞生背景相关。& y/ q' |6 p" t7 d

* u- J4 e4 B( z% I% Q' H4 d然而从感性的畅想回到理性的现实,当建议变成要实际操作的制度,此项新规恐怕难以发挥强效。首先,“矿领导”是个模糊字眼,人们建议时的主要指向应是“煤老板”,而“矿领导”显然根本不可能等同于此;甚至于,班长组长有时也可能被解释成“矿领导”。事实上,涉及到企业的内部架构与自主经营,政府部门很难对“矿领导”做出具体界定,“矿领导”的解释权更多是掌握在企业手里;就算有强制界定,像网友所说,招聘专职带队下井的农民工“矿领导”也并非没有可能,因为如此付出的成本要远低于改进设备、加大安全投入的成本。. a! N% R- V' l+ G2 `: r2 m7 h
2 F/ X! a- B9 k+ F8 W; u
更何况,这一新规想要发挥效用,前提是有严密的政府安全监管。否则,要求“领导与矿工同时下井”对企业而言,根本没有实际约束力。如果这样严密的政府安全监管确实存在,连企业是否安排领导与矿工同时下井都能监管得到,那么矿难事故何愁得不到治理,又哪里需要增添新规呢?9 I6 a; I  u8 c7 s" Y9 V) R
) L; G4 w0 l3 _
不难发现,这是个悖论:“领导与矿工同时下井”要成为可能,必须先有安全监管真正到位;可安全监管真正到位了,“领导与矿工同时下井”又似乎变的多余。当然,笔者无意完全否定这一新规,而是基于对现实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认识,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k' k9 U4 I$ d9 R' r' `) T3 r+ ^3 l9 S  }* A, r7 I. r) h
防止铁路事故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公司董事捆绑在每辆火车的车头处(出自美国约翰·法比安·维特的《事故共和国》)。将这句话复制到中国治理矿难,显然不能只是“领导与矿工同时下井”;“领导与矿工同时下井”所形容的应是让煤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集中在井下,让他们成为预防事故的第一关注者,主动以严格的专业管理和极高的安全设施投入来捍卫他们自身利益。) [; D2 d% ]% U- O* \5 v

: y; \+ |. o# V3 f8 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家庄社区门户-石家庄OK网 ( 冀ICP备04007985号 )

GMT+8, 2025-5-16 21:50 , Processed in 0.0494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