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12-12 10:23:48
|
查看: 337 |
回复: 0
《记六林-成源战役》
}/ s5 S" F2 N4 u1 ^) ? “六林-成源战役”发生在两日前,是宋军在南线与越军之间的决定性战役,称之为越军的斯大林格乐胜利毫不为过。依国际惯例引用战役发生地命名。
3 k- I1 o. m& } N# a- } 在本轮游戏中,“六林-成源战役”并非规模最大、也非最具有影响力的战役,但其战术性却值得回顾与探讨,顾作文记之,供参考探讨。
& ~3 d- d4 T2 W. b
! \ z& |/ i% p% O本人只是军团普通成员,对军团战略只能妄加猜测,也有可能有不实之处,望读者自辨。
6 g# q1 y8 g8 ^( p" |0 [4 X# D' L% T/ b- G* Q# T
背景:宋不宣而战,闪击灭亡吴。6 c( }+ J' k' L( x6 j% e
越军前出控制通集据点。通集与宋接触两条通道中的一条。另一条是150NPC控制的成源- 广殿,连接越方的林远城。
3 r, P! M$ Z- n0 X$ P- ? 越军在通集布有3~4万兵力防守,兼有50%的城防工事;而林远则既无兵力,城防仅为 10%。: t# R. E& H4 ~# U8 b3 w
当时本人十分担心,宋直接打通150NPC通道,直攻林远,则越无险可守。, z8 ?$ ~, A5 ] d" a5 F/ B: P
宋方原在通集对面风宫布有9000多兵力,但在“六林-成源战役”日却消失。
/ s8 D. w% N5 K ?) i+ o5 d, d 据各种非官方途径了解,越军参战兵8W左右,以一级兵为主;宋军参战兵力约3~4W,有大量二级兵。7 u" b* R. Q7 @7 T# C2 m+ q, k" {
: |0 J) X0 m) a% g8 e
战役动员:在宋攻吴日开始,越既开始全面的暴兵行动。由此带了的问题是,参战日粮草严重不足,很多人只带了4、5回合的粮草。: X# f5 \8 o4 R7 A7 r
/ H! B7 Q a( E1 y) K
战役前日:越分兵迅速拿下严谷、广殿两座 150城,而宋军竟无任何动作。此是宋军第一次失误,未及时占领成源封堵越的出口。, b7 r8 ~3 h3 x M
& nbsp; 于是,越军继续拿下成源,宋仍无动作。当晚越迅速将成源城防修到50%,完成了战役前节点的控制。此是宋军第二次失误. c. G1 @! Q, {( ]7 W" D
不乘越立足未稳来夺下成源,陷入地理上的被动。此时、越方弱点也很明显,分守通集、成源两线,战线过长,首尾难以相顾。7 L/ w" Y# q+ K, `
3 l; V% h& c, A8 h( ?+ W' y2 T
战役初期:上午10时左右,越军一部4万多兵力布防成源,另一部从通集出发进攻风宫,计划吃掉该处驻防多日的9000宋军,但宋军却在越攻击前消失。, S; e) ^! H& }% B5 W5 a, ]
& amp;nbsp; 据说此时宋军在成源前方三明城布兵。* j8 Y7 |7 E; Q2 A# ^$ N/ M1 J+ T
越军一面布防风宫,城墙修理进展成效并不好;派小规模尖兵进入六林;% K9 q; z7 E9 |# w+ m$ c5 ^' {
另一路轻骑迅速向原吴地侵占,短时间就夺取数十城,这些城池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估计只是为了激怒宋军,诱惑其前出进攻六林-风宫* V$ O& p/ Z$ O. v5 i* O7 U
而成源兵力则乘机进占三明,切断宋军后路。
8 d' V- ?/ F# @7 r8 H4 d3 I& A$ X! G3 W3 d x3 C7 _
可能由于宋军未能完成兵力动员,整个上午双方在六林只有小规模的接触,六林基本在越军控制之下。但越军似乎对防守六林也缺乏信心,风宫主力并未进入六林,足见越军对宋军还是有害怕的。
! z+ }+ a% \8 a1 ` v' N
2 J. n& s& k, [7 |) ~9 e d战役中期:下午1时左右,越军才逐渐有批量兵力进入六林布防,修理城防,同样进展缓慢。1 `. u3 v& s: m- E4 L8 c7 ?! _
令人奇怪的是,宋军也开始对六林发起进攻,但兵力并不是集中进入,而是一批批的到来。此是宋军第三次失误,算是中了激将计
& \5 l+ \) X7 O' |+ d4 C 风宫、成源丢失,位于风宫与成源之间的六林,可以得到良好的支援,在没有地利的情,坚守三明、海东一线,越军至多也只能在成源、六林与其对峙。
9 K7 d, P2 C7 g6 b) u7 ]6 _3 @; r 但宋选择了前出。面对宋军前出,越方同样害怕,以为宋军有充足后备军,拿下六林,再合击成源,则越防线可能崩溃。
: b2 d1 y$ m5 H" ?5 D4 F6 a7 _8 T, b7 I+ g1 L2 X) _
宋军第四次失误,就是进入战场时,没有统一时间,分批进入,结果遭到围攻,损失惨重。
* G1 V1 ~% B- U( J1 f2 ?可能当时救火心切,什么都不顾了,可见其管理组织有问题。但宋军战力极强,一度控制战场北部,但越军风宫兵力已全力驰援,成源则基本未动,少量进入六林。
0 l' R" n8 f9 f. ^ Q6 E; Y2 [2 W3 }
宋军第五次失误,就是进入六林的兵力不坚决,一部兵力仍留在三明,最终被越军控制六林。
4 Q" R2 H" ^) q* k" t$ _+ g; Y; q+ P9 k2 ^% F
宋军第六次失误,在夺取六林末期,留在三明的大部兵力,竟然猛攻拥有50%城防、四万兵力的成源,其结果可想而知。+ l# L3 H. e: r: X; b! B/ X1 u# ]
本人两队轻骑兵仅损失几百人,就拿了近3000军功。当然宋军战力极强,在50%城防,
& L* E) V7 E2 }! B1 }* E在攻城战、在兵力以一敌三的多种不利因素下,仍然取得了2:1的战损。进攻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 r$ g: {: r7 W. S+ h5 Y$ I
+ f# f) Q/ d' y! x7 \& U# }
2 S+ N# B& n/ z5 |战役后期:下午6左右,宋军成源进攻战以失败告终,机动兵力近乎耗尽。8 F7 [" y! A y! W! V, I) y
越方侦察工作极好,迅速查明这一点,随既组织成源兵力反扑三明,遂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严阿,宋军形成不了抵抗力。0 s0 M# [" y/ K
晚上越军对宋150城进行扫荡,破坏其后继力,退守成源。
0 r! T0 Y8 m) J% z0 X+ G* H
* I% b# G, K3 {----------------------------------------------------------------
" R; k+ q4 B" i7 I: `1 f! K7 \6 c3 ~( H7 e( ?. ]2 h- b
纵观此次战役,宋军并非处于劣势,只是战场指挥失当,以至南线崩溃。个人可以总结的经验如下:
( O4 i- s. ?8 T% O5 i! Z3 G) r S1、兵强将猛的作用明显,但不能决定胜负。宋军优势兵强马壮,后备兵力不足;越军病弱,数量上有2:1优势。双方实力相当。
$ D9 O- U I5 l! ~' |2、善用地利,控制要点、制造战场。宋军原有地利,被越逐步夺取,后期更是不懂得利用地利,盲目出击。" q$ k) S( |+ f$ o- P
3、进攻目标性。无论是控制要点,还是扫荡后方,越军进攻有目标性,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不固执于领土。% u: e9 Z" _4 A/ s1 A8 {
4、谋略性。先拿城源,再取风宫,再虚夺吴地,诱其宋出击。每个步骤都是连环行动。
2 c. r* h. V7 \5、集中兵力。宋军这方面问题很大,越军同样有,当然与缺乏战场信心有关。2 K7 b4 Q3 e; H2 X8 p3 O, z$ ]: y
6、城墙作用明显。越军打得是进攻战,50%城防仍然起了作用。
4 _/ J" c8 T# H, k: W7、攻城战必须有2:1的兵力优势;组织管理,各兵种定时一起进入战场。
0 n4 c: h2 m0 g. h2 s8、侦察非常重要,尤其是攻城战;不管是小号间谍,还是斥候侦察,还是尖兵探路。
9 S& E) c/ U1 X" Z; {9、骄军必败。宋军存在轻敌,过于低估越军实力,把原本应该进行的防守战,打成了进攻战。1 n* [' S3 @$ M4 W2 C" n4 b
10、保守是必要的。由于各种因素,进攻的风险其实很大。留有储备兵力,万一进攻失败,不至于防线崩溃。若兵力不足,冒险一击,不如先守待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