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7-1 10:33:36
|
查看: 376 |
回复: 1
通过已经考证的图表可看到,1986——1994年间产生的部分省市成百上千名高考状元,如今正过着平凡的日子,称不上“成功的楷模”(6月30日《广州日报》)。" K$ T5 i, D4 Z$ l- x q. B
/ ?/ g- i2 G d' B- i
疯炒“高考状元”是中国**每年高考后一道“以不变应万变”的独特风景。事实上,疯狂炒高考状元之负面影响国人早已形成公共认知。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总有批评家对疯炒诟病不断,不少地方还施以行政手段回应。自今年始广东也规定不再公布和宣传高考状元。然而,人们在各地见到的依然是:“年年岁岁‘炒’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 k& e( L: v
# W1 K( V6 w. q( O0 r, G
该否疯炒“高考状元”、要否禁炒“高考状元”不是问题。我的判断是:禁炒“高考状元”是禁不住的。换言之,禁得住“炒高考状元”禁不了“状元情结”;禁得了明炒,禁不了暗炒;禁得了本地炒,禁不了异地炒。一言蔽之,“状元情结”不去则疯炒“状元”难止。1 d/ J6 n# B' S. I% l/ s. M
0 Y" l8 Z% c7 G/ E0 S Y 据我观察,与其说国人骨子里看不见的“状元情结”是疯炒“高考状元”的内生动力,毋宁谓看得见的现实利益使然。我所谓的现实利益,就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高考状元”是相关学校可以藉此扬名进而大幅提高择校费改善学校办公条件和教师福利待遇的工具,相关教育官员也可以藉此受奖升官;对商家而言,可以借疯炒“高考状元”东风发一笔横财,比如受疯炒“高考状元”拉动,店家可以在形形色色的“状元宴”“状元游”“状元折”促销中数银子数到眼睛发绿,厂家可以请“高考状元”现身说法代言,把他们生产的保健品和学习用品“稻草说成金条”“垃圾诩成财富”。2 ^0 |8 m! F% a3 K D% A) e) _
4 I5 `5 `3 q) x' `1 V# h, b7 b& M
我不否认,面对“高考状元”,不少学生家长心中是有难抑的出人头地冲动和蠢蠢欲动虚荣心。然而,这种难抑的出人头地冲动和蠢蠢欲动虚荣心,设若不是被疯炒之外部动力激活释放,就不会演绎为外国人匪夷所思、中国人见怪不怪的中国特色疯炒“高考状元”的旷世奇观。我的一位同事的儿子就曾“状元”及第,高考成绩公布后,低调为人的他们本不想声张出去,不料消息不胫而走,电视报纸记者上门死缠不走、亲友电话同事短信祝贺不断……夫妇二人不但不情愿地被记者拉到镁光灯下“介绍成功经验”,还不得不破费设“谢师宴”“谢友案”“祝贺宴”以答谢各方关注。搞得他们应接不暇鸡犬不宁身心俱疲。我把他们如是境遇看成是“被疯炒高考状元”。1 b+ }8 w5 C6 B* ~& b
+ D, J! B2 ` J
我注意到报道称,某些网友偏偏在高校挥舞支票吸引状元的节骨眼上“扫兴”,转发起了“我国部分高考状元‘全军覆没’表”。通过这张图表,网友们可看到,1986—1994年间产生的部分省市成百上千名高考状元,如今正过着平凡的日子,称不上“成功的楷模”。其实在我看来,本来高分不等于高能乃是常识级道理,假设“我国部分高考状元‘全军覆没’表”可信的话,也不过只是提供现实佐证而已,并无多大的认知意义和新闻价值。4 X' `. J# N V% v& z
+ r5 J: o+ q- C: e& r) p
9 N/ R B2 f) O$ g(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