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8-18 10:52:10
|
查看: 525 |
回复: 0
儿童性早熟问题一直颇受关注。不过,要分析婴儿性早熟出现的原因却并不容易。且不说这个阶段的婴儿可能因为母体雌性激素的影响,出现“假性性早熟”的现象,即使真的因为食物原因导致了性早熟,也需要仔细分析雌性激素究竟是不是“罪魁祸首”,它们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L. ]2 X( g# s' Y
y" J: g6 e& @7 ~& l 8 B3 I6 y2 q7 e9 y
" {4 u, ?" I5 x, T 雌性激素能导致女婴性早熟。但能导致女婴性早熟的却不仅限于雌性激素,还有一些东西具有雌性激素效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模拟雌激素的生理作用,因此也被统称为“类雌激素”。无论是雌性激素,还是类雌性激素,都不像三聚氰胺,可以优化产品的检测数据;也不像DHA之类的添加剂,可以让产品卖个好价钱。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像生长激素,能刺激婴儿生长,反而会导致骨骺线提前闭合,影响孩子的身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很难想象生产商在婴幼儿奶粉中主动添加这些东西。不过,如果奶粉中检测出含有类雌激素物质,我也不会吃惊,因为它们可能是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所致。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婴儿奶粉中都含有极其微量的二英、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等环境污染物的残留。而这些环境污染物大多数都是“类雌激素”。: T+ I+ g( w! r z
; r) F e# S* I4 h1 L
% P1 P v! l8 R& x4 Q
0 P' ~ q% y( g7 r 二英和多氯联苯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而有机氯农药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应用广泛。这几种污染物都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很难降解,半衰期长,而且容易在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富集。在高浓度下,这些污染物有致癌作用,因此目前各国都在大力治理二英和多氯联苯,大部分有机氯农药也早已被禁用。然而,环境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难以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会通过食物链进入我们人体,在我们体内的脂肪组织里蓄积。当它们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浓度,就可以模拟激素作用,干扰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导致各种内分泌疾病和异常,比如儿童性早熟。婴儿和儿童正处于发育期,对环境污染物也更为敏感。因此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的病例不断增加,与环境污染不无关系。
+ x m+ W" G- e! w' l3 Y6 V" m( w' F( m* ^
$ q1 S) ^5 u1 @- k5 F
0 F9 Y+ M2 I& {
各国的科学家通过毒理学实验,研究各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并找到无危害的最低剂量。政府部门则根据这些毒理学数据,对食品中的各种污染物残留制定严格标准,在这个标准范围之内,被认为是安全的。例如,目前欧盟对婴儿配方奶粉中的二英残留量的限制是3ppb(也就是万亿分之三)。根据2003年欧盟对市场上婴儿配方奶粉的抽查,二英和多氯联苯的含量均低于1ppb。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在如此低剂量下,是没有激素作用的,也不会对健康有显著影响。0 H, ` G% o! s8 @6 U; [! T6 s8 Z
) I9 a2 _ a( ]9 d" l
0 F8 @' X% w8 ?0 V- U: @! Q
7 |$ ]2 C$ j9 f1 A5 x# k 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的新闻报道来看,出现性早熟情况的女婴大都接近或者超过1周岁。考虑到儿医通常提示在婴儿满6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而婴幼儿辅食中,鸡蛋、水果所占比例又较大,这些食品成分也会含有一些环境污染物的残留,因此亦有可能是类雌激素的来源。$ p; L9 K/ n% e* }& @" g
|
|